8月22日,由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與北京市平谷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炒菜機器人大賽暨首都共享中央廚房產業峰會在北京金海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行。來自全國的30個炒菜機器人戰隊經過激烈角逐,決出了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以及創意美食獎、口味美食獎等多個綜合與專項獎項。工信部、衛健委、農業農村部有關領導專家、中央廚房企業、食材企業、智能廚電企業等1200余人參加了活動。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馬培華出席了開幕式。我會黨委副書記、副會長王琪致歡迎詞,副秘書長徐堅參加了活動。
上午九時三十分,隨著馬培華副主席宣布“首屆中國炒菜機器人大賽開幕”,從全國遴選出來的30個炒菜機器人戰隊,迅速行動起來,大賽現場熱鬧非凡,現場觀眾驚嘆于機器人精準的刀工、火候掌控以及創意無限的菜品設計。有的機器人炒出的菜肴鍋氣味道撲鼻;有的展現出驚人的烹飪速度,讓人目不暇接。
首屆中國炒菜機器人大賽設有“標準菜包挑戰賽”和“創意菜挑戰賽”兩大賽制,“標準菜包挑戰賽”選取宮保雞丁、酸辣土豆絲、辣椒炒肉(湘菜版)三個菜品,“創意菜挑戰賽”選用當地食材烹制,現場競逐烹飪精準度、菜品品質及創新能力。
為保障比賽的客觀公正性,大賽評委由智能制造專家、中國烹飪大師等組成專業組,知名藝人印小天等組成社會組,并邀請公證人員和律師現場監督。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黨委副書記、副會長王琪在致辭中表示,共享中央廚房是食品加工行業的新興力量,是向上拉動農業現代化、向下重構消費場景、促進食品產業升級的核心載體。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將從三方面協同平谷區構建全國領先的中央廚房產業集群,打造共享中央廚房的“平谷模式”:一是聯辦“技術競技+場景落地+產業招商”三位一體的智能烹飪賽事;二是推進首都共享中央廚房標準體系建設;三是共建“首都共享中央廚房產業聯盟”,構建資源共享的產業生態。
首都共享中央廚房產業峰會以“生鮮智造·標準味來”為主題,聚焦首都共享中央廚房產業發展。北京市平谷區委書記唐海龍在致辭中介紹,平谷今年上半年GDP增速11%,固定資產投資增速26.4%,繼續保持高質量發展良好態勢。平谷打造農業中關村現代食品營養谷,加速構建食品營養健康產業鏈條,已集聚康安利豐、紫興園等51家食品企業,未來將建成食品營養科技集成創新基地、食品營養科技成果轉化基地、食品營養科技企業總部基地和發展安全營養食品保供基地“四大基地”。
大會發布了一系列重磅成果。首先,宣布成立首都共享中央廚房專家委員,任發政、郭蘭萍、陳湘寧、高麗紅、黃少陽受聘成為專家委員會專家,平谷區委副書記、區長狄濤向專家頒發聘書。
在與會領導嘉賓的見證下,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平谷區人民政府與魯花、千喜鶴、首農、蜀海、京東、康安利豐、紫興園等共建單位共同啟動“首都共享中央廚房產業聯盟”。聯盟的成立,將打通首都共享中央廚房產業上中下游資源,助力平谷區構建和落地“首都共享中央廚房產業集群”。
大會宣布全球首個“世界炒菜機器人展廳”落戶平谷,為平谷區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平谷還計劃建設炒菜機器人園區。通過一系列舉措,平谷地區有望成為全球炒菜機器人技術的創新高地和展示窗口。
在主旨演講環節,中國烹飪協會會長楊柳表示,餐飲業的發展亟須科技賦能。通過降低中小餐企門檻、提升產業韌性、保障食品安全,共享中央廚房重構了首都餐飲供應鏈。中國烹飪協會將通過標準先行、技術推廣、平臺賦能三項舉措推動產業轉型,包括《餐飲業中央廚房食品標簽指南》建設,開設中央廚房運營管理培訓班等,以人才培養、標準建設、數字化轉型、資本對接,支持平谷區“三區”建設。
全國食品質量控制與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食品生產司原司長馬純良,從炒菜機器人與中央廚房深度融合的角度,指出推行炒菜機器人和發展中央廚房的五項優勢:一是有效提升餐飲食品質量安全水平,二是大大提高餐飲運營效率,三是能夠不斷滿足消費升級的需求,四是可以提高餐飲食品的營養水平,五是逐步推動餐飲業的數字化轉型。馬純良強調,在推進餐飲業智能化升級的過程中,要始終堅守食品安全底線,嚴格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確保智能化升級、加工制作、集中配送不會帶來新的食品安全風險。
工信部裝備一司智能制造處處長趙奉杰介紹了智能機器人應用前景及目前狀況。趙奉杰表示,全球機器人產業邁入智能化新階段,呈現智能升級與規模應用雙輪驅動的蓬勃發展態勢,我國機器人產業“從小到大”,加速向智能化、高端化、體系化邁進。目前,我國已連續12年成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近三年新增裝機量占比均超過50%。下一步,將組織編制“十五五”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持續推進機器人產業鏈協同攻關,深入開展“機器人+”應用行動。
國家衛生健康委食品司標準處處長馬寧從“守底線”與“提高線”兩方面對共享中央廚房企業提出期許。在守好食品安全底線方面,要壓實主體責任,加強對過程規范類標準的實施和應用,以標準為指導,做到風險源頭嚴管、風險過程嚴控。在提升營養健康高線方面,要立足中式飲食特色,通過原料的合理搭配和烹飪方式創新應用,提升菜肴的營養特性,同時結合炒菜機器人等智能設備優勢,優化生產工藝,在有效保留營養成分的同時,推動減鹽、減油、減糖。
作為本次活動的核心競技環節,經過近3個小時的激烈比拼,在標準菜包挑戰賽中,上海長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獲得特等獎;江蘇國唯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珠海優特智廚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拓邦股份有限公司獲得一等獎;河南溪客智能廚電有限責任公司、深圳不停科技有限公司、蘇州鵬滿科技有限公司、添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長沙掌控火候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熊喵大師科技有限公司獲得二等獎。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農業農村委副主任李春生,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研究所黨委書記王曉舉、平谷區委書記唐海龍,中國烹飪協會會長楊柳,平谷區區長狄濤分別向獲獎企業頒獎。
大會還舉行了多層次的交流活動,與會嘉賓圍繞共享中央廚房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如智慧供餐模式、產業標準化建設、食品安全全鏈條管理、供應鏈優化、食品營養以及政策導向與行業監管開展深入探討。
平谷區副區長彭石著重介紹了平谷區炒菜機器人及首都共享中央廚房產業。彭石表示,平谷區作為首都生態涵養區和農業大區,聚智聚力加快打造農業中關村現代食品營養谷,全力推動建設“集約化、標準化、數字化、綠色化”的首都共享中央廚房。下一步,重點聚焦以下三方面:一是構建中央廚房生態體系,筑牢產業發展根基。二是聚焦炒菜機器人產業,打造特色發展引擎。三是強化支撐保障體系,優化產業發展環境。
作為首都食品供應保障服務的主載體、主力軍、主渠道,首農集團副總經理宗祎圍繞以優質食材保供首都共享中央廚房,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了分享。一是立足首都核心功能,聚焦農業食品主業。二是構筑食品安全基礎,保障優質食材供應。三是深化畜禽育種研發,科技賦能產品智造。未來,首農將以平谷區大力推進首都共享中央廚房創新區為契機,以開放的姿態擁抱科技升級、把握智造核心,不斷優化食材供應體系,提升食材供應品質。
國食智庫秘書長馮全普現場解讀了《世界炒菜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馮全普認為,中國炒菜機器人市場正在經歷從早期探索到快速發展的階段,復合年增長率保持在較高水平。這一增長主要受到餐飲行業自動化升級需求增加、中央廚房和連鎖餐飲標準化運營的推動,以及技術不斷成熟和設備成本下降的共同作用。未來,炒菜機器人的研發將重點圍繞智能化、輕量化和標準化展開。全球中餐供應鏈正在加速形成,中國炒菜機器人有望與標準化調味、標準菜包打包走出去,成為“智能炒菜設備+中餐供應鏈”出海的新賽道。
在大會分論壇——中央廚房技術、資本、產銷暨全國炒菜機器人交流會上,千喜鶴集團率先發布了采購1000臺炒菜機器人需求;平谷區副區長彭石發布了平谷區機關食堂、中小學、養老院等炒菜機器人應用場景試點計劃;二十多家炒菜機器人企業現場路演及互動點評。
物流是食品企業運營的生命線,也是供應鏈協同的核心環節,貫穿于從原料供應到終端消費的全鏈條。為此,大會分論壇——智慧供應鏈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論壇,專門組織食材、餐飲、供應鏈等企業代表,走訪參觀東久新宜智慧城市物流谷并舉行座談會。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經銷商工作委員會副會長、《中國食品工業》雜志常務副總編輯孫玉肖,中國包裝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宋奎運,中國包裝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高維軍,國食智庫秘書長馮全普,蜀海供應鏈運營總監張哲、圣迪樂村食品執行總裁宣明海、平谷區馬坊鎮黨委書記秦海濱等40多人參加交流。
目前,平谷聚集了京東、菜鳥、普洛斯、東久新宜等一批物流骨干企業,今年將建成310萬平方米高標庫,同時入選了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為構建“田間地頭—食品加工—冷鏈物流”全鏈條配送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提供強大的物流支撐。
參加活動的有關領導、專家、企業家還有:工信部消費品司原司長高延敏,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副主任朱澤聞,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劉兆平,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食品評審中心原黨委副書記郭清伍,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黨委書記張建華,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佟琳,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所長郭蘭萍,國家衛健委人事司原副司長、中國健康管理協會食品安全與營養專委會常務副會長張閔元,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副院長段盛林,中國糖業酒類集團董事長王曉龍,魯花集團副總經理李恒嚴,千喜鶴集團副董事長姚賀龍、恒順醋業副總經理高云海、圣迪樂村食品執行總裁宣明海等,以及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劉維亮,北京市教委二級巡視員張鳳華,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北京分行黨委書記、行長周穎輝等。